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建设新闻 >> 正文

学科建设“筑高原 起高峰”系列谈(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6-28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厚植学科优势,突出电子信息特色,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特开展学科建设“筑高原 起高峰”系列谈活动,推出系列报道,每期邀请三位二级学院(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围绕高标准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学科建设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以及非电子信息类学科如何通过“电子信息+”凝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学科优势等谈思路、谈举措、谋发展,群策群力,砥砺奋进,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筑高原起高峰。

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助力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

纺织学院院长 杨红英

Q:如何通过“电子信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为非电子信息类学科发展赋能?

A:学科交叉融合,融合学科优势,赋能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有利于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基于学校优势特色,围绕“电子科技”,“纺织”+“电子信息”主要构建两个学科方向,一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纺织技术,二是织物电子与柔性智能可穿戴。数字化与智能化纺织技术一直是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融合纺织、机械、电信、计算机等学科和技术,为纺织行业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赋能,学院积累了一些成果。织物电子是继薄膜柔性电子之后的最新发展方向,是柔性智能可穿戴的重要基础。在该方向,聘请了国内智能可穿戴首席科学家、电子科技大学陈东义教授作为带头人,组建纺织、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学科交叉科研团队,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主战场,凝炼相关领域中共性、重大、科学与前沿技术问题,布局功能性纤维/纱线、织物电子、织物传感、穿戴健康医疗监测系统研发的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织物电子是在纤维或织物面料层面实现电路、传感(执行)、能量和计算器件的前瞻性电子技术,将促生一个崭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形成一个新概念的织物电子/光电子产业,而且将支撑前瞻性可穿戴医疗仪器和大健康产业。

Q:学院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A: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学院具有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治学严谨且为人正派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术梯队需要大力培育和提升,以解决人才断层和代际接续的共性问题。学院将积极利用学校人才引育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引育高水平学术人才。推进博士生联合培养,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新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严把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确保博士引进数量和质量;加强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引导教师学科交融;继续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着力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境)学习研修,拓展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合作交流,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生力军,保持学科优势特色,为学校发展再立新功。

Q:如何认识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A: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战略性建设工程,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我校拥有两个首批特色骨干学科群(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智能与航空信息技术),进入河南省“双特”建设高校行列,今年又喜增智慧新能源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省委、省政府创新发展的“双特”建设,是引导我省高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强化服务、争创一流的重大部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大举措。步入新发展阶段,学科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完善治理结构体系,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切实担负历史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增强科研和社会服务,提升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为学校实现“更名大学、博士授权”、建设一流特色高校,为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贡献新力量。

发挥自身优势 推动交叉融合 助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段学军

image.png

Q:能环学院近五年来学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A:能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秉承“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特色、实现跨越”的建设思路,以建设“智慧新能源”优势特色学科群为目标,以重点学科特色方向凝练、创新团队培育、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水平提升的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全面突破,以建环为主要支撑的“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博士点培育学科;“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制冷与低温工程”二级学科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以成功获批“智慧新能源”河南省首批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为标志,已基本形成了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主干,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核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学科为重点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为进一步提升能环学院重点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奠定了基础。

Q:如何通过“电子信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为非电子信息类学科发展赋能?

A:在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背景下,在学校决战决胜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关键期,能环学院将在现有学科优势特色基础上,聚焦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需求,加快推动各学科与电子信息和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催化能源环境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跨界融合,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打造能源互联网、绿色智能冷热源装备、建筑智能低碳、新能源储能材料与技术、数字环保、智慧水务、智能安全应急管理等特色学科方向,赋能传统学科发展。

Q: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科已有优势和特色,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A:下一步,学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服务和融入我校学科建设新发展格局,以服务河南省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为根本,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聚焦学科交叉,实施学科优化计划,依据学科发展定位,全面构建以“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主干,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国内先进水平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制冷与低温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市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为支撑,融合电子信息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智慧新能源”学科群,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全面完成“土木工程”博士立项支撑学科建设目标,高质量完成“智慧新能源”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任务。

电子信息、机械工程交叉融合 凝聚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机电学院院长 崔陆军

image.png

Q:如何通过“电子信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为非电子信息类学科发展赋能?

A:在我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关键时期,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学术骨干召开电子科技学科方向规划建设研讨会,并专门邀请梅顺齐院士、石照耀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畅谈2023年学院学科建设思路。同时,充分利用当前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际,通过个人谈话、调查问卷、集中座谈等形式对筹建大学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谈看法、谈思路。

在此基础上,学院鼓励组建科研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制定相关考核和激励制度,积极调配资源加大对科研团队的建设力度,包括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实验设备申报、科研项目申报、场地使用等方面,有力促进学科发展。

学院将紧密围绕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利用电子信息对现有机械工程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面向高端机电/医疗/军工装备工业产品设计作为主攻领域,在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品设计等方面逐步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体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和多学科交叉鲜明特色。

以“请进来、走出去”形式,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对学院学科发展把脉问诊,积极主动与英国哈迪斯菲尔德大学、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联合中电27所、中船重工713所、宇通客车、郑州机械研究所、郑煤机集团、翔宇医疗等多家研究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拟建立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高端光机电制造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省级工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等一系列省级和国家级学科和科研平台,为高标准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贡献机电力量。

(通讯员 方冬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