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汇萃 >> 正文

学科建设“筑高原 起高峰”系列谈(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7-12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厚植学科优势,突出电子信息特色,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特开展学科建设“筑高原 起高峰”系列谈活动,推出系列报道,每期邀请三位二级学院(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围绕高标准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学科建设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以及非电子信息类学科如何通过“电子信息+”凝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学科优势等谈思路、谈举措、谋发展,群策群力,砥砺奋进,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筑高原起高峰。

努力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申治安

Q: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来学科建设取得了那些成绩?

A: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上成绩斐然。一是学科设置实现升级优化。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我们积极将专门史和科技哲学两个二级学科,重塑升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两个一级学科。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顺利通过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同年,我院获准增列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学科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从未间断,重大、重点、一般等各类项目共达14项。出版专著 13部,发表论文90多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项目3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河南省首届教材建设一等奖1项。三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日益健全。2007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以来,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研究专长。经过16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邓超然考入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21级研究生李波波获河南省研究生创新之星和“河南文明学生”称号。四是学科全省排名位居前列。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均仅次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名列全省高校同类学科前茅。

Q: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如何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和特色?

A: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两大优势和特色。一是注重以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立项促进学科建设。二是注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学三者之间互融共进。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和特色,我们将继续开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的学科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学科建设,提高育人实效。

Q: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A: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存在学校更名大学等内外环境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但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这主要体现为学科队伍在数量上不充足、在年龄上较偏大、在教学上任务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两个学科的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年轻博士的引进力度;适当减轻学科骨干的繁重教学任务,从而保证其在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方面所需的必要精力;逐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学科建设促发展 筑牢“高原”攀“高峰”

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 王方

Q: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色?近五年来学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A: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学科专业可以用“54321”这串数字来概括,即5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2022年5月,学科助力我校工程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2023年3月,材料科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院在基础材料、电化学储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近年来,学院依托“河南省航空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 “河南省化工新材料与纳米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围绕特色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8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

学科现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2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2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4人,河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拥有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化学电源与电极材料以及先进碳材料等多个创新科研团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Q:如何围绕“电子信息+”为学院现有学科的发展赋能?

A:目前,学院已经形成电子新材料及微纳加工、高品级超硬材料及智能制造、智能传感器及功能材料等3个优势显著、特色鲜明的培养方向,服务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

电子新材料及微纳加工方向,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平台和联合实训基地为依托,有机融合化学与电子的交叉学科优势,利用化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电子技术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创造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发明更可靠的新工艺。

智能传感器及功能材料方向,立足于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与能源材料,解决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现代电子系统发展所需的基础电功能材料与能量问题。相关研究方向向器件与电子整机系统延伸与贯穿,促进现代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高速发展。

Q:分析学院学科建设现状和发展瓶颈,提出推动学科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A:本学科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高水平领军人才方面存在不足,下一步要持续引育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力争引进杰青、长江等高层次人才,提升学科影响力。科学统筹和合理配置研究生招生、分配管理,推行“招得进,管得好,送得出”的全过程研究生培养理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生角色定位,推动教师高水平科研和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双向促进,更好地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

进一步强化化学学科在学校学科体系中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地位,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产出学科成果等方面聚焦发力,促进高水平论文、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量质稳步提升,力争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打造优势特色

计算机学院院长 张书钦

Q: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如何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和特色?

A:计算机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是我校更名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的主要支撑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机器学习与图像处理、数据分析与自然语言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三个方向有良好的基础,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导师达到三十多人,在校硕士生一百三十多人,近两年,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入校科研经费有显著提高,研制的面向离散制造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视联网脆弱性检测平台(鹰眼系统)、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工具套件等成果已取得了一千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团队建设为主线,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全方位学科建设理念,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力争在工业互联网安全、人工智能方面形成国内知名的学科优势。

Q:学院学科建设现状如何?是否存在发展瓶颈?学院推动学科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有哪些?

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重点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发展面临着与院校之间人才、资源、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等的竞争。与郑州大学等省内优势大学相比,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显著的差距,主要的问题有:缺乏高水平平台、人才引进困难、师资队伍博士比率偏低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范围大、领域广、研究方向繁多,虽然我们难以从面上取得突破,但是集中力量从特定学科方向上进行赶超有较大把握。

为进一步突出优势特色,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科平台建设。加强学科团队和平台建设,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高水平人才,汇聚学院内外的各方力量。

2.错位特色发展。避开与强势学校相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挖掘自身的学科优势,拓展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3.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加强过程培养、过程管理,健全研究生导师制。

Q:如何发挥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A:学科建设工作是学院发展的龙头,对基础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支撑着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建设,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生(学硕)和电子信息硕士生(专硕)的培养,学科建设有助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推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通过学科建设推动了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安全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郑州市文本处理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改善了科研和实践条件,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通讯员 方冬姝)